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研發,是先歷經光降解性塑膠及崩解型塑膠的失敗後,才試驗成功的。

(一) 光降解性塑膠:

  以傳統塑膠(PE、PS、PP)摻配光敏促進劑,藉由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能量,促成塑膠產生裂化反應,碎裂崩解後殘留塑膠碎片,終因不能分解,遂宣告失敗。

(二) 崩解型塑膠:

  以傳統塑膠摻配澱粉及生物發酵物等成分,誘使環境中微生物吞噬、崩解澱粉,但仍因不能分解其中塑膠成分,同樣有塑膠碎片殘留問題而遭詬病。

(三) 生物可分解塑膠:

  又稱「綠色塑膠」,係運用生物化學之科技,從植物精練、發酵、合成等程序,製造完全可被生物分解之生物可分解性材料。於產品生命循環中,利用有機堆肥來達成「取之於大自然,使用後再回歸於大自然」的原則。 

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應用

1. 薄膜類:

  主要運用於農業覆蓋膜(可依作物生長期不同而調整配方)、塑膠袋、免洗紙餐具的基層貼合膜,以及作為紙尿布等相關產品所使用的高透溼度被襯膜。一般薄膜類產品在20-45天內,即可分解90%以上。

2. 射出成型類:

  主要應用於需要高硬度的塑膠製品,在歐洲地區主要用於製造免洗刀叉、湯匙、筆、育苗杯、花盆與高爾夫球座等。分解時間較長,約需4個月。

3. 發泡成型類:

  主要開發成類似傳統保麗龍的製品,用於包裝精密物品時裝填的防碰撞材料。


如何簡單分辨生物可分解塑膠與一般塑膠材質的差別呢?為促進生物可分解產業的發展,國際間已發展出數個生物可分解材料的認證制度。在1990年正式公告實施的ISO14851、ISO14852、ISO14855三個標準,就是為了統一國際之檢測基準,作為爾後生物可分解材料檢測的標準依據﹔經檢測通過後,即可獲頒生物可分解材料之可堆肥性認證標章-「OK Compost」及「DIN CERTCO」於其包裝或容器上,以利消費者辨別。


促進產業升級條例
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屬於製造業及技術服務業部分獎勵辦法 (中華民國九十年二月二十日)
第五條 第六項綠色技工業 第一款環保科技材料
生物可分解性塑膠製品:可於廢棄物掩埋處理過程中自然分解,其分解率
需達到CNS國家標準之農業資材、包裝材、衛生器材或消費性產品。

檢測方法及標準
1. 檢測方法:已將ISO 14851/14852/14855轉換成CNS 14433/14478/14432。
2. 標準:已將ASTM 6400-99轉換成CNS 900332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嘿滴勸 Hed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